近日,交通运输部正式发布了《2009中国航运发展报告》。报告显示,2009年我国航运业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在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下,全国水路货运量、货物周转量、港口货物吞吐量继续增长;水路客运总量、旅客周转量平稳增长。 2009年呈现“V”字形运行态势 2009年,我国航运业经历了大幅下跌、逐步企稳、企稳回升三个阶段。 对此,交通运输部水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一揽子计划和促进航运发展政策措施的带动下,航运业攻坚克难,取得了明显成效。水路运输生产形势大幅好转,由年初的大幅下跌到后来的回升向好,港口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年的港口货物吞吐量仍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大宗货物运输需求较为旺盛。” 报告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76.57亿吨,比上年增长9.0%,其中沿海港口完成48.74亿吨,增长8.6%,内河港口完成27.83亿吨,增长9.9%。在全球货物吞吐量排名前10大港口中,中国稳占8席,上海港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大港的位置。 “从货种情况看,大宗货物的需求较为旺盛。”专家表示。其中,2009年,铁矿石进口量高速增长,规模以上港口外贸金属矿石进口吞吐量达7.04亿吨,比上年增长35.7%;煤炭进口量达12583.4万吨,比上年增长211.9%;原油进口量加速增长,规模以上港口外贸原油进口吞吐量1.91亿吨,比上年增长19.4%。但是,受全球贸易额萎缩的影响,2009年我国集装箱吞吐量呈现罕见的负增长,集装箱吞吐量为12240万标箱,比上年减少4.6%。 该负责人表示,与2009年初相比,水路运输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回升。2009年底,国际波罗的海综合运价指数在3000点左右,较2008年底增长了近4倍;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从2009年6月的历史低点,上涨了30%多;沿海(散货)综合运价指数大幅回升到2000点左右,比2009年内最低点增长了近100%。 此外,港口和航运企业的经营状况有了不同程度好转,一些企业亏损面大幅减少,一些企业扭亏为盈,水运市场总体稳定有序,行业发展信心明显增强。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2010年上半年,伴随全球经济贸易的逐步回暖以及我国宏观经济的持续升温,我国煤炭、原油、矿石等大宗货物以及集装箱运输需求稳步增长,港口各项生产指标持续向好,水路建设和运输市场稳中有升,行业各项调控政策逐步发挥作用,航运经济运行态势相对良好。”有关专家分析认为。 据了解,今年1至6月份,我国主要港口(以下简称港口)货物吞吐量累计完成31.5亿吨,同比增长18.0%。其中,外贸11.6亿吨,同比增长20.9%;内贸19.9亿吨,同比增长16.4%。 进入今年二季度以来,受煤炭、原油、矿石需求的稳定增长,港口货物吞吐量屡创新高,6月份货物吞吐量完成5.5亿吨,但受去年基数较高以及外贸进口煤炭、铁矿石对港口吞吐量贡献的逐渐减弱(量速齐降),货物吞吐量增速呈现逐月下滑态势,相应地,外贸货物吞吐量增速掉头向下,内贸运输受煤炭、粮食运输需求的带动,增速逐月上升,并自5月起超过外贸增速,但上半年内贸总体增速仍不及外贸。 各港口发展均实现了快速增长。1至6月份,除温州、福州、莆田和北海等港口吞吐量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外,其余港口吞吐量基本都实现了10%甚至20%的增长。1至6月份,长江干线20个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6.63亿吨,同比增长28.7%,完成集装箱吞吐量423.3万标箱,同比增长33.6%。 据了解,交通运输部大力加快内河航运发展,积极推进船型标准化工作。联合财政部下发《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补贴资金管理办法》;联合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国家发改委联合制定《促进老旧运输船舶和单壳油轮报废更新实施方案》,进一步促进船舶运力结构调整。 同时,积极推进港口发展模式转型。召开了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港口建设经验现场交流会;召开了沿海大型港口企业联系机制第一次会议,研究推进港口发展转型、港口资源整合、港口价格机制调整等相关工作;积极推进集装箱轮胎吊“油改电”等项目。 该负责人表示,自2010年二季度以来,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出现一些新的情况,欧元债务危机影响逐步显现,我国加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力度,并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进行宏观调控,必将使得我国钢铁、水泥等高耗能产业的发展有所放慢,相应的对铁矿石、矿建材料等大宗散货的运输需求也将有所下降。进入二季度以来,汽车消费进入理性通道,汽车产销量月度环比均有较大幅度下降,但总量规模仍保持较大规模,因此对成品油的运输需求仍将保持稳定增长,外贸进口原油规模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增速略有下降。集装箱运输的旺季将至,下半年港口集装箱运输仍将保持较好表现,但考虑到欧洲债务危机影响的滞后性,增速将不如上半年强劲。 面临新形势、新要求,航运行业应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推进港口发展模式转型,加快内河航运发展步伐,进一步做好运力结构调整、船型标准化、节能减排、加强市场准入管理等各专项工作,促进航运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